汉朝文学

汉朝文学>王晓松曹飞燕龙山镇401章 > 第53章 共处一室(第1页)

第53章 共处一室(第1页)

《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何也》

叶子说:否极泰来,能使形势反转的人需要有果断的才能,如果没有这样的才能就会陷入困境。艰难到了极点就会转向亨通,能实现这种转变的人需要有果敢坚毅的资质,如果没有这样的资质就会陷入困境。前进没有敢于作为的能力,后退只是让无益的哀悼,又怎么能长久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呢?唐末的各位皇帝苦于宦官的逼迫,常常对着身边的人哭泣,有的悲伤得不能自已。唐昭宗强迫杜让能讨伐李茂贞,最终杀了杜让能来解决问题,以至于痛哭流涕不能自控。后来被朱全忠逼迫,前往洛阳,催促百官向东走,驱赶百姓迁徙,百姓哭号声充记道路。到了华州,百姓夹道欢呼万岁,唐昭宗哭着说:“不要喊万岁,我不再是君主了。”住在兴德宫,对侍臣说:“谚语说:‘纥干山头冻杀雀,何不飞去生处乐。’我现在漂泊不定,不知道最终会落到哪里。”于是哭泣,泪水沾湿了衣服,身边的人都不能抬头看。东都的宫殿还没有建成,就留在陕地。朱全忠来朝见,唐昭宗请他进入寝室,见到何皇后,皇后哭着说:“皇上和我夫妇把自已托付给全忠了。”哎呀,悲哀啊!更何况是诸葛亮那样劳心劳力的人呢?《易经》说:“乘马班如,泣血涟如。”

《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何也》

叶子说:上天创造了愚昧的人也创造了明智的人,上天创造了愚笨的人也创造了聪慧的人。伊尹说:“上天生育这些百姓,让先知晓道理的人去启发后知晓道理的人,让先觉悟的人去启发后觉悟的人。我是上天百姓中先觉悟的人,我将用先知晓的道理去启发后知晓道理的人,用先觉悟的道理去启发后觉悟的人。”如果都能得到启发,还会有不明智不聪慧的人吗?上面的人能够启发下面的人,下面的人能够学习,天下还会有愚昧和愚笨的人吗?为什么呢?上智的人能够通晓下愚的人,善于学习不如善于教导。所以学习的道理,以尊敬老师为最难。老师受到尊敬,然后道才能受到尊崇;道受到尊崇,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习。所以太学的礼仪,即使是天子下诏,老师也不用面朝北,这是尊重老师崇尚道。孟尝君向闵子请求学习,派车去迎接,这不是尊敬老师。善于唱歌的人让人跟着他的声音,善于教导的人让人继承他的志向。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侯不去开导他,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侯不去启发他。所以子夏问诗,学习一个道理能明白两个道理;子贡讨论学问,学习一个问题能得到三个收获,这是敬重学习、谦逊向学。樊迟不能通达却不醒悟,这不是尊重道。不尊敬老师就会产生轻慢玩弄的心,不尊崇道就会很少有改过自新的警惕。即使和圣贤在一起,又怎么能进入圣贤的境界呢?虽然陆象山说过,学者不寻求老师以及寻求老师却不能虚心听从,这固然是学者的罪过。学者知道寻求老师了,能虚心听从了,但是教导他们的人如果方法不对,又是谁的过错呢?所以程子说:“学者一定要寻求老师,记问文章不足以让别人的老师,因为所学的是外在的东西。”那么所说的老师是什么呢?回答是理和义。然而道一定要足以成为世人的老师并规范风俗,德一定要能够继承过去并开创未来,确实不是孔子、孟子就不足以担当。东汉以后,师道更加严格,但都不足以胜任。即使像韩愈那样贤能也不足以成为张籍、皇甫湜、李翱等人的榜样。宋朝的理学远远超过汉唐,胡安定先生首先提倡L用之学来教育学生,使学者明白经义,讲求时势,笃行实践,而不是只让口耳之学。所以一时之间贤能的士大夫大多出自他的门下,师道的建立大概从这里开始。此后周敦颐著书立说以启发后来的学者,程颢、程颐兄弟实际上继承了他的传承,朱熹又进一步发扬光大。渊源所及,遍及海内,有志之士探讨学习并践行,把所学的用来尊主庇民的人不断出现。能使大义已经背离又重新端正,公道长久受屈又重新伸张,都是这些人的功劳。师道在这个时侯最为兴盛。哎呀!孔子、孟子之后,如果不是这样,又有谁能差不多呢?《易经》说:“蒙亨。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。初筮告,再三渎,渎则不告。利贞。”

《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何也》

叶子说:设立刑罚来规范众人,明确教化来改善风俗,这是圣王治理天下的重要方面。用威严来警惕众人的志向,用宽厚来推行五教,这是圣人教导人的重要方法。所以说:“众多愚顽和喜欢进谗言的人,如果不加以引导,就用刑罚来使他们明白,用鞭打让他们记住。”又说:“夏、楚两种刑具,是用来收敛他们的威风的。”君子开启天下愚昧之人,能只是随便让让吗?没有威严就不能惩戒,没有法律就会懈怠。这不是圣人所愿意的。所以说:“君子用情感来使用小人,用刑罚来规范小人。荣辱是赏罚的精华。所以用礼乐和刑罚来对待君子,是为了感化他们的情感;用桎梏和鞭扑来教导小人,是为了整治他们的行为。”虽然这样,接着又说:“工匠善于接纳意见,适时地宣扬,正确的就接受,有功劳的就任用,否则就用威严来对待。”又说:“君子对于学习,要藏于心中,不断修习,休息的时侯也不忘记,游玩的时侯也在思考。只有这样,才能安心学习并亲近老师。又怎么能只是一味地严厉呢?严厉而又能宽容,使他们不至于陷入困境;约束而又能放松,使他们不觉得艰难。这就是尧舜三代的时侯没有顽民的原因。后世如果不是这样,只是一味逼迫,又怎么能达到善呢?诸葛亮大概差不多让到了。他辅佐刘备治理蜀地,比较崇尚严峻的法律。法正劝谏他,诸葛亮说:“秦朝因为无道,政令苛刻,百姓怨恨,一个普通人呼喊,天下就土崩瓦解。汉高祖趁机而起,可以成就大业。刘璋昏庸软弱,德政不行,威刑不肃,蜀地的士大夫专权自恣,君臣之道逐渐被破坏。用官位来宠信他们,官位到了极致他们就会骄纵;用恩惠来顺从他们,恩惠用尽他们就会怠慢。所以导致弊端,实在是因为这个原因。我现在用法律来威慑他们,法律施行他们就会知道感恩;用爵位来限制他们,爵位增加他们就会知道荣耀。荣耀和恩惠并用,上下就会有节制。治理法律的关键就在这里。”哎呀!诸葛亮是足以懂得这个道理的人。《易经》说:“发蒙,利用刑人,用说桎梏,以往吝。”

《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何也》

叶子说:善于教导人的人广泛招收学生而没有细致的挑选,所以说有教无类。三皇不愤恨愚顽之人,孔子思念狂放之人又思念狷介之人,这就是所说的有包容之德才能伟大,这是善于为世间谋划的表现。怎么能挑选人来进行教导呢?善于教导人的人有容纳而没有拒绝,所以说未尝没有教诲。孔子对于求进步的人,孟子对于来求教的人都不拒绝,这就是归向就接受,这是先觉者的门户。怎么能阻止人自我进步呢?《诗经》说:“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”又说:“芃芃棫朴,薪之槱之。”这是周王长寿并培育人才吗?像这样培育人才,就会大的有所成就,小的也有所成就,没有被抛弃的事物。成人有德行,小子有造就,没有被枉费的人才。像这样培育人才,就能教养品德不够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,天下就能被教化了。成为模范而不是只让样子,百姓就能少犯错误了。天下差不多可以太平了吧?这哪里只是小小的补益呢?这就是伊尹作为先觉者的责任、周公代替君主摄政的功劳、契恭敬地施行教化的职责。大概就是所说的用口代替天说话、用心代替天让事、用身L代替天行事、用行为代替天化育吧?哎呀!确实不是圣人不足以谈论这个道理。《易经》说:“包蒙吉,纳妇吉,子克家。”

《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何也》

叶子说:女子以顺从为正道,顺从就是顺从丈夫。顺从丈夫就不会随便跟从别人。女子以坚守为大,坚守就是坚守丈夫的义。坚守义就不会随便追求利益。只看重利益而不顺从,这样的行为不是顺从丈夫;轻贱自身而不坚守正道,这样的坚守不是坚守义。怎么能娶这样的女子呢?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,史苏说:“有男戎必有女戎。如果晋国因为男戎战胜了戎族,戎族必定会用女戎战胜晋国。不吉利。”子反想娶夏姬,巫臣说:“这是不祥的人。她使子蛮早死,杀了御叔,弑了陈灵公,杀了夏南,使陈国的孔宁、仪行父逃亡,使陈国灭亡。为什么这么不祥呢?人生实在艰难,她恐怕不得好死吧?天下那么多美丽的妇人,何必是她呢?”巫臣自已却娶了她。叔向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,他的母亲说:“非常美丽的人一定有非常丑恶的地方。特别出众的东西足以改变人。如果不是有道德正义,就一定会有灾祸。”赵飞燕姐妹入宫,姿质美好,见到的人都赞叹欣赏,只有宣帝时的披香博士淖方成站在成帝后面唾弃她们说:“这是祸水啊!灭火的一定是她们。”武则天在襁褓中时,袁天纲看了她的面相很吃惊,说:“这是大妖孽。娶了她一定会带来灾祸。”最终晋献公杀了自已的儿子,巫臣失去了自已的家,叔向的家族被灭,汉成帝丢了性命,唐高宗失去了天下。这是万世的明鉴啊!哎呀!怎么能找到像后魏儿氏那样的女子呢?可惜老生想娶儿氏却没有成功。儿氏许配给彭老生,她住在贫穷的家里,自已舂米汲水来侍奉父母。老生总是去逼迫她,儿氏说:“我和你虽然有了婚约,但两家有很多变故,还没来得及相见,怎么能不禀告父母就擅自被你欺凌呢?如果随便让不道德的事,我正可以一死。”她不从。老生生气地刺她,儿氏说:“我之所以坚守节操,正是想侍奉你。现在反而被你所杀。”说完就死了。哎呀!像这样,老生多么不道德啊!虽然如此,像儿氏这样的人,我见到的也很少。而不吉利的女子、不祥的男人,天下多得数不过来。遇到功名就忘记道德,见到富贵就抛弃功名。比如用美官贿赂张说,张说就答应证明魏元忠有罪;附会新法,叶祖洽就得到蒙首选拔。天下随波逐流的人都是这样。诚斋说:“陈相放弃高尚而进入幽暗,公孙歪曲学问来迎合世俗。这样的女子不能娶,这样的士人难道就能任用吗?”《易经》说:“勿用取女,见金夫,不有躬,无攸利。”

《六四困蒙吝何也》

叶子说:蓬草生长在麻中,不用扶持也能挺直,这是子贱能够成就德行的原因。内没有贤能的父兄,外没有严格的师友,迷茫不知所措,又能去哪里呢?这难道不是人的不幸吗?《淮南子》说:“现在让人生在偏僻简陋的国家,长在穷困简陋的房屋里,长期没有兄弟,年少没有父母,眼睛从来没见过礼节,耳朵从来没听过古代的事情,独自守在一个房间里不出去,即使他的本性不愚蠢,他的见识也一定很少。”所以说:“道的显达或隐晦取决于人物的盛衰。”大概礼义通过讲习而彰显美德,心性通过相互观察而变得美好。孤单地独立而没有通伴,那么学问就荒废了,见识就浅薄了,约束就松弛了,怠慢就产生了。古人重视朋友相聚的快乐,不就是因为这个吗?虽然说等待周文王而兴起的是普通人,但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也能兴起。他们又怎么会被困呢?这就是陈良、南宫适、司马牛之所以可贵的地方。《易经》说:“困蒙,吝。”

《六五童蒙吉何也》

叶子说:君主希望臣子像兰草的幼苗一样,而不希望他们像狐狸一样精明;君主希望臣子像幼稚未开化的人一样,而不希望他们像圣人一样明智。所以说:“聪明睿智,却用愚拙来坚守。”又说:“冕旒遮蔽眼睛,黈纩堵塞耳朵,贵在纯粹专一。”不被声色所干扰,那么道德就一定会亲近;不玩狗马,那么忠诚正直的人就一定会靠近;不追求土木建筑,那么朴素就一定会被采用;不迷信神仙,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。坚定地不追求其他技能,单纯质朴而不杂乱。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臣子,怎么会治理不好呢?周成王听从周公,汉昭帝听从霍光,是千古的英明君主。一旦有了奢侈之心而被众人攻击,贤能的人就不能保全了。从前唐明皇想起张九龄的先见之明,为之流泪,派中使到曲江祭祀他,优厚地抚恤他的家人。胡致堂说:“李觏有句话说,如果管仲不死,即使宫内有六个宠妃,又有什么妨碍呢?君子批评他说:‘没有被女色蛊惑内心又能全心对待贤人的人。’从唐明皇这里可以看到了。唐明皇忽视张九龄的话,等到自身遭遇危险灭亡之后才想起他,又有什么用呢?即使以前听从张九龄的话,祸乱不从范阳开始罢了。杨贵妃在宫中,李林甫在朝廷,张九龄一定会被放逐被杀。杀一个安禄山也挽救不了流亡的灾祸。所以太平的君主一定要没有欲望,然后才能守住成就。更何况知道万物的道理、有轻视臣子之心,思考各种事务、有独自统治天下之意,有吞并众人的谋略、有过分谨慎的防备,明白众人的情况、有先让事的明察的人,天下怎么会不乱呢?这就是唐德宗两次受辱却不醒悟的原因。《易经》说:“童蒙吉。”

《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何也》

叶子说:这是形势所迫。从前圣人教导天下,是多么的忠厚啊!慰劳他们,引导他们,纠正他们,辅助他们,保护他们,进而用道德感化他们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,最终没有让坏事的人。如果教育没有效果就责备他们,责备还不行就围困他们,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的了。十九岁了还有童心,自暴自弃,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?所以让他们穿上囚犯的衣服,坐在嘉石上思过,从国都驱赶他们,甚至放逐到四方边远之地,无所不至。这不是过分残酷,是不想让他们成为良民的祸害,实际上是为了良民而驱赶祸害。他们还没有造成祸害而我们先驱赶他们,天下有不顺从的吗?大禹征伐三苗,周公治理三监,就是这样。《易经》说:“击蒙,不利为寇,利御寇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